【旅行体验】智能动车包厢式商务座

中国的高铁商务座有三种:蛋壳,包厢以及鱼骨。去年回国的时候就想找个包厢或者鱼骨体验一把,但并没有成功只坐上了古早的蛋壳;这次无心插柳,碰上五一高峰去上海,随机候补到的一班竟然碰上了包厢!

最初看到的说法是瞄准“智能动车组”的标识,但其实也并不准确。好消息是现在12306上已经可以看到每一班火车的座位图,从中就可以推断出商务座的具体类型(蛋壳车厢一般都是2+3)。然而有些列车(比如我的这趟)是两种座位混合的,高铁又不支持选座,所以有时候也得靠一点运气。

上车咯!车厢内一共有六个座位,所以密度其实要比蛋壳高一些。

无论包厢还是鱼骨其实都是飞机商务舱的常见配置,所以对很多小伙伴来说这种座位应该并不陌生。

每列座位都是前后交错,所以方向稍微有些区别,不过影响不大。

阅读灯和插口:

有个钩子可以挂衣服:

也贴心地为你的小件行李准备了安全带。

最后一排的空间专门预留给大件行李,这也是我觉得商务座相对来说最便利的地方。哪怕是一等座我感觉放大件行李的空间也捉襟见肘,不理解为什么不多设置一些行李架。

提供了拖鞋、眼罩和耳塞,不过质量都一般。

显示屏上可以查询车辆信息,本来以为是不是有电影、节目可以欣赏,嗨真是想太多。这显示屏的配置也太多余了。

不同“局”始发的列车服务似乎有所区别,我们这一趟是郑州局的,还有个项目单。别的不说确实比前些天坐的上海局列车的服务要好一些。

虽然刚吃过午饭,为了完整评测还是勉强点了份饭。零食和软饮是标配,热食点了香菇牛肉。

味道就不用我多评价了,这种量产的盒饭嘛……

趁着还没到目的地,赶紧享受一下平躺的感觉。

不过这怎么好像不太对齐?相较于蛋壳的一大优点就是多了扇门,私密性有了质的飞跃。

和欧洲火车相比国内高铁商务舱的硬件完全是另一个档次,货币换算一下也会觉得很便宜。不过我仍然觉得一等座的性价比最高、尤其和家人朋友一起出行的话还能聊聊天;除非是买不到票或者为了体验否则也不会买商务座。至于所谓的“安静”也纯粹是看运气,车厢虽然人少但只要有一个小孩就够你受的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